为快速切入光伏赛道,着力打造“光伏之都”,云南先后制定印发《云南省光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关于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形成曲靖光伏产业核心区协同保山、楚雄、丽江、昭通4个重点发展区,吸引了隆基、通威、晶科、晶澳、宇泽等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并不断扩能。2023年全省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094亿元,增加值增长36.7%。2024年上半年,硅光伏产业产值386.09亿元,增加值增长19.6%。
此外,储能建设动作也在加快。2023年以来,云南省富民、禄丰两座总装机都超过百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已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发挥调峰、填谷、调频、紧急事故备用等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云南列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共8个,总装机容量940万千瓦,总投资预计564亿元。2024年6月,云南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出台《云南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明确将首批建设19个集享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总规模310万千瓦。
作为全国首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之一,云南率先启动输配电价改革。2016年8月,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有序放开上网和销售电价,为发用电双方提供了直接交易的平台,这一举措打破了电网企业统购统销营利模式。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云南的市场化交易电量显著增长。2023年,全省市场化交易电量已增至185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超过七成。注册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数从2014年的不足100户跃增至2023年底的31.3万户,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更具深远战略意义的是,云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枢纽,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中缅油气管道的顺利建成投产以及云南炼化项目的成功落地,云南油气行业实现了历史性的“从无到有”的飞跃发展。同时,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的雏形已现,构建了14回电力通道与周边国家实现电力联网,不仅强化了国家能源战略的安全与稳定,还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国际合作与共享,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云南方案”。
云南省地方志办主任赵增昆认为,云南省利用丰富的绿电资源发展绿色载能产业意义重大。通常,每生产一吨电解铝平均耗电约1.35万千瓦时,生产一吨高纯多晶硅平均耗电约6万千瓦时,从高纯多晶硅生产一吨单晶硅平均耗电约2.5万千瓦时。云南省2023年生产电解铝438.70万吨、单晶硅37469万千克、多晶硅5.23万吨。与传统火电生产相比,2023年,云南省仅绿色铝、硅两个产品的生产就减少了电煤消耗约2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900万吨,在全国乃至世界树立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的典范。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田永晓公开表示,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是“弯道超车”的关键战略时期,煤炭生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加速推动工业革命进程,此次向清洁能源转变的全球能源革命也必将会是长期持续的转型过程。云南应该把握住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技术、市场和制度机会窗口,打破原有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经济、社会和制度惯性,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利用好国家宏观政策,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赶超。